让步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大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小要求,这一小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轻易地接受,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让步效应”,使让步效应产生的技术,称之为让步术。这一效应与进门槛效应产生的原理恰好相反,因此,又称为,反进门槛效应、得寸让尺效应或先大后小效应,其技术称之为反进门槛技术、得寸让尺技术或先大后小技术。

这一效应在美国心理学家西阿弟尼等人 1975 年做的实验中得到了印证。他们要求一些被试者腾出大量的时间做某事,当所有人都拒绝时,实验者马上问他们,是否同意作别的事情,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对另一组被试者只提出了较小的要求,而对第三组被试者提出可以在两种要求中间选择一个。结果他们同意的百分率分别为 50% 、 16.7% 、 25% 。可见,运用这种让步术的效应是十分明显的。事实上,这种技术在小商品市场中司空见惯。那些小摊贩先漫天要价,然后再讨价还价,这时人们便以为他为此让步了,价格比较合理了。因此,便接受了他们的要求。日常生活中,这类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你想说服别人借给你 500 元,你可以先向他提出借 2000 元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待他向你解释原因时,你就可以说:“既然 2000 元很难拿出手,那借 500 元总还可以吧。”这样,他就有可能答应你这一较小的要求,被你顺利地借到 500 元。

让步效应产生原因

一是好印象的催化作用。一般来说,一个人总想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使他人感到自己是一个好人。因此,每当他人有一个大要求提出来后,我们又无法满足时,只好婉转地回绝,但这时与自己想给人留个好印象、做个好人的印象就会发生冲突,使认知不协调,并力图想恢复心理平衡,减少心理紧张度。而此时对方又提出了一个小要求而且是自己能够解决的,此时这种想留个好印象的欲求就会起催化作用,使自己做出接受的决定。

二是坏印象的改正作用。上述的仅仅是一个人喜欢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但事实上,人还不仅仅如此,他还力图避免给人留下坏印象,也就是一个人还不喜欢给人留下坏印象。在他人提出大要求遭到拒绝后事实上这个人已经给他人留下了不好印象,得罪了人。此时,人也会产生一种失调感,并有一种寻找机会弥补 “过错”的内驱力,以改变不良的印象,维护自尊心。因此,对方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后,正如他意,便轻易地答应了这个小的要求。

三是视线的转移作用。在运用让步法时,事实上已经把对方的注意力从“拒绝不拒绝”上转移到了“拒绝多少”的问题上了。而且这种转移是在对方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是自觉不自觉中发生的。因此,对方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多大的要求可以接受或准备接受上,拒绝的态度已荡然无存了。

四是心理反差的错觉作用。心理反差具有错觉作用。大要求与小要求会给人引起心理反差。一般来说,要求之间的差距大,其心理反差也大,给人的错觉也大。这正如鲁迅所说,你要求在墙上开个窗子,大家都反对,如果你提出要扒开屋顶,大家就同意开窗子了。因为开窗子这个小要求与扒屋顶这个大要求相比差得远,因此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免除了扒屋顶后的后遗症,便答应了开窗子的要求。“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就是在这种心理反差的错觉效应下产生的让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