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

谢逸,(1068-1113)

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字无逸,号溪堂。

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

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

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三百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

两次应科举,均不第。

然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

在乡家居,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

其《寄隐士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

这首诗为历代诗论家所赞赏,《竹庄诗话》、《诗林广记》均称其为佳作。

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年四十五。

谢逸是五代花间词派的传人,所著《溪堂词》「远规花间,逼近温韦」 (薛砺若《宋词通论》) ,雅洁清丽,蕴藉隽妙,在北宋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

所著《溪堂词》,「皆小令,轻倩可人」(明毛晋《跋溪堂词》),「标致隽永」(《词统·卷四》),今存词六十二首。

其词既具花间之浓艳,又有晏殊、欧阳修之婉柔,长于写景,风格轻倩飘逸。

其诗风格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相似,清新幽折,时人称之为「江西谢康乐」。

其文似汉朝刘向、唐朝韩愈,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

黄庭坚说他若在馆阁中,「当不减晁、张、李商老」(晁补之、张来、李商隐)。

谢逸的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认为他诗中名句「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雕」、「老凤垂头噤不语,枯木槎牙噪春鸟」、「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凋」及词中名句「黛浅眉痕沁,红添酒面糊」、「鱼跃冰池飞玉尺,去横石岭拂鲛绡」,「皆百炼乃出治者」。

其生新瘦硬之处,颇得黄庭坚诗的神髓。

又如《寄徐师川》诗中的「江水江花同臭味,海南海北各山川」一联字法句法都有明显模仿黄诗的痕迹。

但谢诗中较多的是轻隽健朗,清新疏快的句子。

《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虽稍近寒瘦,然风格隽拔,时露清新」,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谢逸诗清朗健拔的特色。

尤其是其七言古诗,多感情充沛,辞意流注,很有笔力。

其五言古诗则多写隐居生活,气格闲雅淡远,时与陶、韦相近。

谢逸与当时著名诗人洪刍、饶节、潘大临等人关系密切。

吕本中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谢逸等二十五人为法嗣,这就是在宋代诗坛上颇有影响的「江西诗派」,且评其诗曰:「才力富赡,不减康乐」谢逸与其弟谢薖被称为「临川二谢」(比作谢康乐和谢玄晖),入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估中,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可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诸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

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诸君七步为词』相谑。

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阙于壁:『可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落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标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 谢逸诗词中有不少描写家乡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名篇:《金石台》、《北津渡》、《吴家渡》、《望江南》等。

在《卜算子》词中,较好地体现了江西诗派诗人写词好化用前人诗句的特点。

前人评此词为:「标致隽永,全无香泽,可称逸词」(《词统·卷四》)。

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为郑彦国编的《临川集咏》所作的序言,是其散文代表作。

谢逸的作品



窗前两梧桐,清阴覆东墙。 孙枝络珊瑚,圭叶裁琳琅。 良材中琴瑟,幽栖期凤凰。 愿先海岱贡,移根栽峄阳。...

曾侯江南英,文章有家法。 坚壁仁义涂,势若太山压。 跫然过我语,如热得清箑。 为言行赴官,扁舟泛苕霅。 炙手公卿门,眼底端不乏。 吾人倘闻道,执圭同荷锸。 谓予言不信,捧盘与君歃。...

琢雕山骨奇,磨砻发光炯。 体润云气生,寒泉洌幽井。 平生心腹交,陈玄及毛颖。 德重不倾侧,中虚且渊静。 置之棐几间,吾身日三省。...

汪子躯干小,劲气横秋霜。 累累诸儒中,轩然无老苍。 平生读书功,短檠照夜窗。 相从近两年,觉我旧学荒。 为言将远适,随兄泛潇湘。 欲濯尘土心,胸怀吞九江。 愿言勉此志,无为忧患伤。 待得秋雁飞,寄书来草堂。...

权师纯孝人,精诚动坤轴。 庐墓冽寒泉,色照师眼绿。 守此不动心,种彼无瑕玉。 湛净涵一德,清凉压三伏。 漱齿回馀甘,烹茶发新馥。 浣衣颒面馀,灌溉蔬畦足。 他年功用成,虹气森岩谷。 何时怀璧来,不必藏韫椟。 摩挲坏衲中,出示老尊宿。...

蚯蚓本微虫,托生在泥滓。 饮泉食槁壤,既饱鸣自恣。 躯小无他肠,气尽声乃止。 虽无招忧累,奈何聒吾耳。...

姮娥驾望舒,馀光粲天步。 飞廉鼓清籁,萧萧响庭户。 身欲从之游,怅望不能去。 哦诗广九辩,庶几托风赋。...

取友遍四海,江夏真无双。 怜我守幽独,闭门卧北窗。 折简呼胜士,炊黍羞羊腔。 相邀出蓬荜,登高临大江。 江山拟岘首,清绝冠此邦。 岂惟慕叔子,耆旧皆敦庞。 蛰龙卧诸葛,雏凤伏老庞。 寂寞千载后,斯人可心降。 愿言各努力,勿立憍慢幢。...

宁馨捉麈手,玉色相辉映。 携持宾满堂,韵与谈俱胜。 温润德堪比,鲜洁面可镜。 扣几声逾清,指月色弥莹。 名压范增斗,价重齐侯磬。 晋朝妙人物,此公名最盛。 风流固足赏,不救当时病。 虽云王谢许,我老独不称。 肉缓形颇秽,语拙存直性。 但慕杜陵翁,长镵白木柄。...

巴邛清霜后,独馀两大橘。 一朝剖而食,四老欣然出。 乃知避世士,退藏务深密。 吾邦富此果,味不数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