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醪有妙理赋

苏轼·宋·赋

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凝神。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

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伊人之生,以酒为命。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

稻米无知,岂解穷理?曲捏糱有毒,安能发性?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

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

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暾红。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

酷爱孟生,知其中之有趣。犹嫌白老,不颂德而言功。兀尔坐忘,浩然天纵。

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座中客满,惟忧百咳榼之空。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

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襦。夜光之壁,不可以铺。刍换豢饱我,而不我觉。

布帛袄燠我,而我不娱。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

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又何必一石亦醉,罔闲州闾。

五斗解酲,不问妻妾。结袜庭中,观廷尉之度量。脱靴殿上,夸谪仙之敏捷。

阳醉逖地,常陋王式之褊。歌呜仰天,每讥杨恽之狭。

我欲眠而君且去,有客何嫌?人借而我不闻,其谁敢接?殊不知人之齐圣,匪昏之如。

古者晤语,必旅之于。独醒者汨罗之道也,屡舞者高阳之徒欤!恶蒋济而射木人,又何狷浅?

杀王敦而取金印,亦自狂疏。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浊者以饮吾仆,清者以酌吾友。

吾方耕于渺莽之野,而汲于清冷之渊。以酿此醪,然后举洼樽而属予口。


评析

《浊醪有妙理赋》系东坡晚年所作,据学者考据大约写于邵圣四年(1097)过海途中。此赋在当世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很大。这篇律赋的标题借用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句:“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杜甫诗中说:酒的好处在于可以使人暂时陶醉,以忘却尘世间的名利得失。本赋限韵“神圣功用无捷于酒”,此八字又是全篇的纲目。

苏东坡独特的饮酒观是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东坡自言酒量微浅,少饮辄醉,却乐此不疲,尤喜见人饮酒,是真得酒中趣者也。坡翁嗜酒只是在为了追求一种境界,因为那种属于微醺的境界,是最可以使得人们的诗意生发的。东坡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借酒言道,否定了执著于功名的仕宦人生,表达了超然的情怀。

注释

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今称甜酒、米酒或醒糟,浊醪就是浊酒,呈乳白色,不透明。

妙理:奥妙深微的理论。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解释为“深妙之道理也”。百度百科解释为“精微的道理”。

适:安闲、自在之意。

心之正:天性纯正之意。

神物:神奇之物,此处指酒。

自然:意为不可勉强。酒具有天然的悦人之性。

天工:为自然形成之意。饮酒中体味与天工相并的人生价值。

如如:佛家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金刚经》:“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体无碍:肉体不感到束缚、妨害。了了:明白、清楚。坡翁在这里说:饮酒达到“了了常知而心不用”的禅境。

榼(kē):酒杯。

惟忧百榼之空:只耽心杯中无酒。此典出自《后汉书·孔融传》卷七十:“(孔融)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至道:最善的道理。

腴(yú):肉食肥美的味道。此句意为:可以达到至道,因而只要能达到于此,便可以纵情任意而饮,饮出自己的率真性格,真正领略饮酒的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