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闽于山戚武毅公祠

郁达夫·当代·词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传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到于今,遗饼纪东征,民怀切。

会稽耻,终须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酹千杯,蓬莱阙。


评析

郁达夫是一位爱国作家,一直为祖国的前途而担忧。当时他正在福州游览戚继光祠,想到这位民族英雄的精神,就题词在祠的墙壁上。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浪人勾结海盗,大肆侵扰沿海各省。戚继光激于民族义愤,召募士卒,建立戚家军,与倭寇展开殊死战斗,终于剿灭了倭寇,维护了民族的尊严,从此青史留芳。

词的首句就发出感叹,“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历经三百年,国弱民贫,每况愈下,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抑郁,不自觉地溢于言表。“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第一句一抑之后,这几句以高亢的调子,赞扬戚继光的丰功伟绩,衬托其伟岸高大,一扫悲凉之气。

接下来具体阐释其功绩,“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描绘戚继光的威武英姿和凛然正气。英雄杀敌除寇、扫除阴霾,靖边安民。“到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写人民对戚继光的怀念之情。传说民间流行的光饼,就是戚继光当年征剿倭寇时期,命人制作、并用于代替干粮。

上片赞扬戚继光的功绩,抒发怀念之情。下片由缅怀转而联想到现实,“会稽耻,终当雪。”取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吴雪耻的故事。“楚三户,教秦灭”,取典《史记》故事:范增曾经给项梁献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当时秦王暴虐无道、天怒人怨;而项王深得民心。这里暗喻帝国主义者倒行逆施,树敌于全世界,必然遭到灭亡的命运。

“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作者希望戚将军的在天之灵,能保佑国家消除灾难,国泰民安。“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前一句描写戚继光支援兄弟部队抗敌获胜,痛饮胜利酒的故事;后一句指戚继光的长子在征战时,胆怯不前,被斩首的故事,赞扬戚继光为国家民族,摒弃父子私情的可贵精神。郁达夫倡导人们为了民族大义,要同仇敌忾、协同作战,捐弃私情。“向长空,酒泪酹千杯,蓬菜阙。”词人面对万里长空,遥望蓬菜仙阁,泪洒神祠,举杯祭奠戚将军的在天之灵,抒发自己壮怀激烈的情感。

注释

遗饼纪东征:“民间流行之光饼,即戚继光平倭寇时制以代糇粮者。”糇粮,于粮。

会稽耻: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事。

楚三户:据《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给项梁献计时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因为当时人心思楚。

“台畔”句:戚继光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和四十二年,两次从浙江率兵增援福建,抗击侵扰福建沿海地区的倭寇,均获大胜,曾在闽于山庆功。

“亭边”句:据说戚继光的长子随军征战时,因胆怯回顾,动摇军心,戚继光曾毅然按军令将其斩首。当地建有思子亭。此句是赞扬戚继光虽然父子情深,仍以国家民族利益和军令为重。

酹:洒酒祭奠。

蓬莱阙:意谓戚继光的英灵,应当住在蓬莱仙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