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唐·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评析

此诗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是诗人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王昭君,名嫱(qiáng),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被嫁匈奴呼韩邪(yé)单于。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长青,故名“青冢”。

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持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省: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环珮:一作「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夜月:一作「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冤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古乐府有《昭君怨》《明君词》《昭君叹》等曲辞。胡语;胡音。

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