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诗

谢灵运·南北朝·诗

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

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

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

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间隙。

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

旷流始毖泉,湎途犹跬迹。

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


译文

早在《诗经》中就有讲述种桑的,也有讲修剪繁冗的枝条。

前贤种桑是为民谋利,以便后人靠着桑蚕纺丝织布。

要让人民知晓礼法的训诫并牢记不忘,惭愧没有让人民富足并受到教化这样的政治效益。

浮动的阳光使风和日丽的美好春天迅速流逝,种植桑树要赶在农事空闲的时候。

桑树一排排地均匀分布从临近的外城墙开始,桑树一行行地纵向延伸一直到达广阔的田界。

宽阔的水流开始于涓涓细流,远途累积于半步的路程。

使种的桑树长成了,对我在永嘉这个滨海地区供职也算是一种安慰。

评析

《种桑诗》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部描述了种桑的历史和意义,中部写了如何种桑,后部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明了自己对桑农的关心及治理当地的责任感。

注释

诗人:特指《诗经》作者。

条柯(kē):修剪枝条。见《诗经·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攘(rǎng)剔:剔除,亦指修剪繁冗的枝条。见《诗经·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檿,音yǎn,山桑)。”

前修:前代的贤人。《离骚》“謇吾法夫前修兮”王逸注:谓前世远贤。

后事:相当于后人。

资:借助,依靠。

纺绩:织丝曰纺,织麻曰绩,这里偏指纺丝而言。

佩:牢记不忘。《篇海类编·人部》:“凡心记而服从之曰佩。”

知方诫:有关要让人民知晓礼法的训诫。指《论语·先进》篇子路所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话,《释文》引郑玄云:“方,礼法也。”

微:无,没有。

富教益:让人民富足并受到教化这样的政治效益。语本《论语·子路》篇冉有问孔子:卫国“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富之。”冉有接着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教之。”

浮阳:浮动的阳光。

骛(wù)嘉月:使风和日丽的美好春天迅速流逝。

艺桑:种植桑树。

迨(dài)闲隙:要赶在农事空闲的时候。

疏栏:指桑树一排排地均匀分布。

发近郛(fú):从临近的外城墙开始。

长行:指桑树一行行地纵向延伸。

达广埸(yì):一直到达广阔的田界。《说文》:“埸,田畔也。”

旷流:宽阔的水流。

毖(bì)泉:泉水发源时的涓涓细流。《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毛亨传:“泉水始出,毖然流也。”

湎涂(miǎntú):通缅途,即长途,远途。

犹:仍,累积。

跬(kuǐ)迹:半步的路程。

俾(bǐ):使。

此:指所种的桑树。

慰我海外役:对我在永嘉这个滨海地区供职也算是一种安慰。柳子厚有诗云:“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正是袭用谢灵运的这两句诗意。